近年来,股权激励正成为上市公司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的重要手段。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,截至7月26日,今年以来,已有359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400单股权激励计划(以预案公告日统计,剔除未通过与停止实施状态)。其中,有336单已实施,占比84%。
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马佳律师表示:“实施股权激励能够将公司利益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,促使员工对公司尽心尽责,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。”
从进度来看,上述400单股权激励计划中,有336单已实施,48单处于董事会预案阶段,16单获得股东大会通过。从上市板块来看,359家上市公司中,主板上市公司有135家,占比37.6%;创业板、科创板上市公司分别为119家和95家,合计214家,占比59.6%;剩余10家为北交所上市公司。
根据相关分析人士的观察,电子、计算机、机械设备和电力设备行业的股权激励计划单数位居前四位,分别为66单、49单、45单和42单。这种分布反映了这些行业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激励需求。
在考核指标方面,股权激励的考核指标更加多样化,除了传统的对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考核,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设置了与众不同的行权条件,创新性地根据自身特点加入研发等指标,将股权激励用对,用准,用好。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,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以及人才链深度融合。

然而,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因股权激励相关问题受到了交易所的关注。交易所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考核指标设置的合理性、激励对象选择的匹配性、股票期权行权价格的制定依据等。这要求公司在设置股权激励计划时,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利益分析,确保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性。
康迪凡咨询合伙人、薪酬专家刘畅认为,股权激励设计是否合理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,公司应该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前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利益分析,从而确保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性。
马佳告诉记者,要合理确定激励对象范围和持股数量,依据公司经营实际情况和可承受范围,将股权激励实际落到核心员工手上,形成核心员工和公司的利益绑定。同时,要设立合理的行权门槛,如明确员工行权是否有时间限制、是否有业绩门槛等,避免门槛过高,员工行权无望,使得其激励作用无法实现。
总的来说,股权激励计划正成为A股上市公司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,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利益分析,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。同时,需要设立合理的行权门槛和考核指标,避免门槛过高导致员工激励作用无法实现。通过这些措施,公司可以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,提高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。
以上数据、信息均来源市场公开消息,观点仅供参考学习,不构成投资建议,操作风险自担
转载请注明:江苏天鼎资讯网 » A股公司推出400单股权激励计划 逾八成已实施